Say No to Lantau Tomorrow Vision reclamation! (Chinese version only)

政府建議的1,000公頃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填海選址,正正位於瀕危物種「江豚」的家園!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回顧過去港珠澳大橋、機場三跑、及石鼓洲焚化爐等填海工程中,海豚和江豚一次又一次被消失,皆因有5大海洋生態環評問題被政府冷處理、「無」解決過,市民怎會對更大型的填海工程有信心?而面對明日大嶼人工島填海危機,我們亦代江豚和白海豚朋友,提出6大鯨豚動物將會「無」好下場的理由!香港作為追求環保的國際城市,但有2大理由會令人工島「無」功而返,而且更會違反國際環境義務!

發展局過去不顧環團和各方反對意見,意圖硬推明日大嶼填海,如果不撤回計劃,我們相信江豚會必死無疑、中華白海豚亦必受波及。本會已向發展局就此計劃遞交意見書,促請政府停止填海計劃。希望香港市民不要放棄,於3月31日公眾諮詢限期前把握表達意見的機會,與我們一起繼續為守護大嶼和鯨豚動物發聲!


(一)五大海洋生態環評問題「無」解決過

1. 無「法」監管

2. 無「研」以對

3. 無「補」於事

4. 無「人」問津

5. 無「底」深淵

(二)明日大嶼人工島,江豚和白海豚「無」好下場的六大危機

6. 無「家」可歸

7. 無「聲」無息

8. 無「啖」好食

9. 無「網」之災

10. 無「氧」運動

11. 無「計」可施

(三)明日大嶼人工島「無」功而返,違反國際環境義務的兩大理由

12. 無「是」生非

13. 無「氣」可唱


(一)五大海洋生態環評問題「無」解決過

1. 無「法」監管

香港有《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但工程進行期間出現水質和白海豚生境嚴重惡化、項目出現違規時(例如機管局違反高速船限速令超過三個月),均沒有部門執法,勒令停工、罰款或檢控。

2. 無「研」以對

明日大嶼人工島的江豚生態研究框架存在嚴重漏洞。江豚與白海豚一樣屬瀕危動物,但習性喜愛夜蒲,而且生性害羞、難以被觀察,不過發展局所進行的關鍵夜間聲學研究年期只有短短一年(初步發現有江豚在交椅洲和附近水域生活),而且無過往的補充資料來填補這片水域的認知空白,就倉猝進行生態影響評估並聲稱影響不大,實在毫無說服力,必然會大大低估工程造成的破壞力。如粗疏的研究令工程上馬,破壞江豚的隱世覓食和育幼棲息地的話,更會危害整個香港水域江豚群體的存亡。

3. 無「補」於事

根據港珠澳大橋工程的經驗,即使劃設保護區以補償白海豚受填海造成的160公頃生境損失,但原本保護區水域內的海豚不但因工程而消失,保護區成立至今長達八年都沒有海豚生活的跡象,然而工程的巨大影響,更令鄰近整片的西北大嶼山水域,即當時全港最多白海豚之地幾乎全數失去海豚蹤影,可見補償措施完全沒有成效。在海洋環境急速惡化的現代香港,唯一有效的緩解和補救措施,只有從一開始撤回填海的決定。

4. 無「人」問津

中華白海豚和江豚因港珠澳大橋、機場三跑填海、和石鼓洲焚化爐等填海工程令牠們「家破豚亡」,但政府官員卻對自己力推的項目造成的生態災難緘口不提,亦不檢討和停止「向海索地」這種過時又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5. 無「底」深淵

明日大嶼人工島涉及填海工程造價超過5,800億元,不單造成財政負擔,令政府可能不得不削減海洋生態保育上的超支,而且,若然再次因填海工程造成江豚和白海豚消失、出現超出環境質素底線而需要停工挽救時,很可能政府會再次於停工超支和繼續破壞海洋生態兩者之間,選擇後者。

(二)明日大嶼人工島,江豚和白海豚「無」好下場的六大危機

6. 無「家」可歸

東大嶼水域(即香港中部水域)有豐富生物多樣性,各種珍貴的海洋生物以此為家,包括江豚(於香港屬瀕危物種,國際上被劃為易危等級)、管海馬以及不同種類的珊瑚如海扇、海筆、柳珊瑚和石珊瑚等等生物。1,000公頃的明日大嶼人工島巨型填海工程將會摧毀牠們的家園,為期20年的填海工程也勢必為鄰近水域(包括其他江豚和白海豚的家園)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

7. 無「聲」無息

江豚和白海豚都是非常依賴聲音的海洋哺乳類動物,江豚更較為怕船隻和水底噪音。但填海工程和增加的工程船隻造成的噪音會掩蓋牠們之間的溝通交流、甚至令幼豚與母豚失散,亦會令牠們難以用回聲定位覓食、減少繁殖下一代,若牠們沒有足夠的休息和體力去應對周遭威脅和作出合適的反應,也會削弱牠們的生存能力。2018年於石鼓洲水域進行的前期海床勘察工序所造成的噪音,已對江豚造成極大干擾,正值高峰季節但只觀察到兩成江豚,而填海期間的2019年至今,附近水域的江豚數量更大減八至九成。

8. 無「啖」好食

香港中部的交椅洲、坪洲等小島擁有一流的天然海岸線,吸引魚苗和其他海洋生物幼體於此躲藏和聚居,江豚生活於此水域亦顯示此處有機會是牠們的重要覓食場所,為牠們的生命週期提供重要能量。但明日大嶼填海工程將產生大量懸浮物,會令魚鰓堵塞和海洋生物死亡,影響此處及鄰近水域的江豚和白海豚的食物來源;而工程帶來的污染物和重金屬將會毒害江豚和白海豚的食物,亦會令海豚身體內累積毒素致病,甚至令幼豚死亡。

9. 無「網」之災

香港中部的交椅洲和坪洲等一帶水域一直以來是香港漁民的重要漁場,大型填海工程必定會破壞此地和附近的漁場,不單漁民網到的漁獲減少,影響生計,更會對香港的漁業資造成重大衝擊。

10. 無「氧」運動

隨著海上工程不斷增加,香港不少海洋環境已經處於缺氧狀態,不利海洋生物存活,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更會直接改變水流和海岸結構,令更多鄰近地區變成水底缺氧區,造成更大的海洋生態災難。

11. 無「計」可施

過去十年間,在鯨豚生境內進行的港珠澳、機場三跑、石鼓洲等填海工程,事實上每次計劃和實施的緩解補償措施都是大同小異:圍起防沙網、工程船路線管制、投放人工魚礁、補償保護區、設計人工的天然海岸線或設立生態基金等,但即使這些小恩小惠的措施一併都如期實行,工程都依然對白海豚和江豚造成嚴重干擾和傷亡。如今擬建的人工島填海工程更為龐大,發展局聲稱以「Y型」水道分隔三個明日大嶼島嶼是「盡力護生態」、「可避開生態系統」,實在是天方夜譚,此計對緩解江豚和白海豚的威脅絕不會起任何作用。

(三)明日大嶼人工島「無」功而返,違反國際環境義務的兩大理由

12. 無「是」生非

近十年香港的海洋生境急劇惡化,海洋生態保育進度和成果都非常落後,去年劃設的南大嶼海岸公園拖足二十年才成立,而現時海洋保護區的面積不足香港水域4%,與港府應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中「設立10%海洋保護區」的保育目標相距甚遠。作為沿海地區,香港與其投放資源心力對海洋環境做盡破壞,不如先讓鯨豚動物們抖一抖,並交出海洋保育成績單。

13. 無「氣」可唱

香港作為沿海城市,本身已經受著全球暖化引發的海平面上升和大型颱風增加等問題所威脅,氣候危機迫在眉睫,沿岸居民的財產和安全所面對的風險正不斷增加,政府也不得不在大澳建造海堤。但氣候危機之所以形成的其中一個原因,其實是太多海洋面積被開發改造成陸地,令熱力不再被海洋吸收而是被陸地反射回大氣,亦令本來有固碳和減緩全球暖化有關鍵作用的海岸生態系統被破壞掉。因此,在全球積極減緩和應對氣候危機的時勢下,港府堅持於海中心填海,並以為在人工島上建造海堤便能置身事外,聲稱人工島能成為低碳城市,實在是本末倒置。

民間對「中部水域人工島」填海計劃提出各方面的質疑,包括不斷上升的造價、周邊基建的額外支出、本港商業土地需求減少和人口不斷下滑等等。面對各種質疑,局方只是重申質疑為危言聳聽,並沒有提供實質數據向大眾解釋。局方在未能夠令各方釋疑的情況下,不應該強推這項充滿爭議且嚴重危害海洋生態的大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