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故事:與海豚共游,弊多於利?(in Chinese only)

This feature story was published in Hong Kong Dolphin Conservation Society eNewsletter 2021 vol. 1.

說起「與野生海豚共游」,大家會想起甚麼?在外國美麗的淺灘和一群海豚嬉戲?原來在香港也發生過⋯⋯

2019年香港一個避風塘出現了一條年幼熱帶斑海豚,而且還有市民和牠有親密接觸。由於熱帶斑海豚並不是香港常見的品種,再加上這條海豚逗留在避風塘內長達一年,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有消息指一些船家不只會餵飼牠,甚至會接載乘客與牠共游和觸摸牠。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機會難逢,而且海豚那麼可愛,和牠共游應該沒有問題吧。了解圈養海豚弊處的市民都知道,於水族館和海豚共游會對海豚造成壓力,但在海中海豚可按意願離去,那是不是與之共游便沒問題呢?而事實上,「與海豚共游」又有甚麼問題呢?

關於熱帶斑海豚

熱帶斑海豚(Pantropical spotted dolphin)是一種廣泛分佈於全球熱帶及亞熱帶的海洋性海豚品種。全球總共有四個亞種,是繼瓶鼻海豚之後數量最多的海豚品種。2000年有研究指東太平洋近岸大約有二十萬條熱帶斑海豚,而東北太平洋的外海則有大約100萬條熱帶斑海豚。由於熱帶斑海豚經常與黃鰭吞拿魚共游和獵食,而黃鰭吞拿魚在太平洋是重要魚穫,所以在八十年代前熱帶斑海豚被大量誤捕,到近代其數量也沒有明顯回復的跡象[1]。在野外,熱帶斑海豚多數會組成五十至一千條的群落在外海活動,數條甚至單獨出現在人類活動密集的海岸的熱帶斑海豚並不常見。

與海豚共游:對海豚的影響

首先,海豚是群體動物,牠們自出生起便要不斷學習不同的社交技巧和生存技能,才能夠生存和繁殖後代。在香港偶爾會有非本地的鯨豚群體進入香港水域,但一般很快便會離開。這條幼豚於2016年和同伴路經香港,估計不慎和同伴失散後誤闖香港水域。未有即時離開香港去尋找同類,反而逗留在一個香港的避風塘內,曾有漁民嘗試餵飼海豚及有不少泳客與牠游泳並近距離觸摸海豚。在這樣環境下,這條年輕海豚在關鍵的成長期便失去了學習社交和獵食能力的機會,即使他日有機會重遇其他同伴,也可能因為不懂得和同伴交流而錯失加入群組的機會,對群居的海豚來說可以有嚴重的長期影響。

即使海豚能夠避開避風塘中的威脅,在沒有同類的陪伴下,海豚也不能過正常和完整的生活,如群體覓食、生育等。加上經常有市民和漁民與那條海豚接觸,導致其對漁網或船隻的警覺性大大減低,增加受傷及死亡的機會。

與海豚共游:泳客面對的風險

很多人在電視或海豚表演中對海豚產生了不符合現實的幻想,認為海豚是友善而且不會傷害人類的。

與野生海豚共游不止會對海豚造成傷害,與牠們共游的泳客也面對著不可預測的風險。鯨豚始終是大型且高智商的肉食性動物,在與野生鯨豚接觸時,若鯨豚出現超乎泳客預期的行為,甚至具攻擊性的行為時,便容易造成導致鯨豚甚至人類受傷的意外。

2013年,在愛爾蘭克萊爾郡碼頭,一條經常與人類玩耍的瓶鼻海豚Dusty突然猛力撞擊一位女泳客,造成該女生六條肋骨及三處手骨骨折、肺部受損[2]。十天之內,Dusty再一次傷害和牠游泳的人。Dusty襲擊的動機難以被確認,但有人推測是海豚覺得自己的社會地位受到陌生人威脅或者是海豚玩得太興奮,而不小心傷害到人類。

2020年8月,在澳洲埃克斯茅斯有另一名女士在浮潛時與座頭鯨母子游泳時受傷,她被鯨魚尾巴擊中肋骨骨折和內出血至重傷[3]。該名女士指當時母鯨出於保護幼鯨而游向接近幼鯨的游客,且作出一連串防禦動作包括拍打胸鰭和尾巴,以分隔幼鯨和女士等游客,女士反應不及身受重傷。這些不同原因而造成的事故都足以證明人類與野生鯨豚游泳有潛在的風險。

另外,接觸野生海豚會增加互相傳播病毒的風險。每種動物包括人類和海豚都攜帶獨有的微生物甚至病原體,可透過跨物種接觸交叉感染,導致人類或海豚生病。相信大家經歷過武漢肺炎全球爆發一疫後都會了解接觸野生動物的風險吧。

很多人在電視或海豚表演中對海豚產生了不符合現實的幻想,認為海豚是友善而且不會傷害人類的。事實上,海豚在野外經常互相打鬥、玩弄其他海洋生物,甚至會為了爭權奪利和交配而殺死其他年幼海豚。無論海豚是否如我們所想一般,牠們始終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遇上海豚時我們應該尊重並和牠們保持距離地觀察,而不是當牠們是玩具,毫無戒心地與牠們玩耍。

虎鯨 Luna 的悲劇

2001年,一條叫Luna 的南部居留型虎鯨幼豚與母親失散後,意外地出現在離牠原來棲息地100公里遠的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諾特卡海灣,由於該地方是繁忙的碼頭,因此Luna的出現迅速引起當地人的注意[4]。起初Luna會主動避開船隻和人類,但年約三歲的牠漸漸地周遭產生興趣,並且經常靠近船隻和與慕名而來探訪Luna的遊客接觸,當地居民開始對Luna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隨著Luna與人類接觸增加,科學家和加拿大相關政府部門開始關注Luna的情況。有人認為與人和船的接觸某程度上補償了虎鯨的社交需要,亦有人擔心Luna太習慣和人類接觸會減低尋回自己族族的意欲。然而加拿大已制定法律規定遊客不可以接觸和騷擾虎鯨,並須保持四百米距離觀察,加拿大的漁業與海洋部認為,習慣船隻出沒的鯨豚長遠而言有被船葉傷害的風險,因此當局在碼頭豎立告示牌和教育遊客與虎鯨保持距離。由於一年後Luna仍逗留在該海灣,保育鯨豚的組織相信Luna重回原生地並與原族群重聚,才有利牠的長遠利益,最終保育組織成功游說加拿大和美國政府搬遷Luna,兩國海洋局於2003年起展開了多次聯合行動嘗試引領Luna返回牠的原生地,亦曾因引領行動失敗而嘗試捕捉和搬遷Luna。可惜搬遷計劃於2006年初仍未成功。

正當加拿大的漁業與海洋部還在計劃下一次的救援行動時,Luna的悲劇卻發生了。2006年3月的一個早上,Luna如常靠近一艘相熟的工程船,並試圖與船上的一名工人互動,但卻低估了工程船發動引擎的威力,以致在靠近船隻時被吸進轉動的船葉中,最終粉身碎骨至死。其後,Luna的故事被記載至紀錄片《拯救路納 Saving Luna》及改編成多套電視節目和電影中,讓人汲取教訓並反思人與野生鯨豚的關係。

外國研究和立法的例子

與海豚共游活動對海豚的影響或未會即時呈現,但海豚在休息時間長期受到騷擾,對海豚的生存率和競爭力(fitness)帶來累積性影響,從而降低生育成功率(reproductive success)。

不少外國研究指出與海豚共游對野生海豚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遊客們應該盡量避免與野生海豚接觸。埃及的海灣也有與野生飛旋海豚共游的旅遊活動,當地研究發現,飛旋海豚在日間會進入淺水海灣睡眠和休息,以準備晚上在深海獵食,而在休息時間牠們甚少使用聲納溝通和進行躍身擊浪等行為。科學家為了解人類活動對這種海豚的行為影響,比較三個飛旋海豚的出沒地點:分別是有人流管制的與海豚共游的景點、缺乏管制的與海豚共游景點、以及沒有任何遊客活動的地點[5][6]。研究發現與海豚共游活動會打擾海豚的作息,導致牠們受壓而作出更多躍身擊浪的行為,很多遊客反而被此行為吸引。其中,研究亦顯示,與海豚共游活動少一半的受管制的景點,對海豚造成相對較少的負面影響。儘管如此,海豚的休息時常受到騷擾,與海豚共游與活動對海豚的影響或未會即時呈現,但海豚在休息時間長期受到騷擾,長遠而言會對海豚的生存率和競爭力帶來累積性影響,從而降低生育成功率。

有見於此,美國的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列明除了有許可的科研活動之外,任何休憩性質的與海豚共游活動,包括游泳、接觸和餵飼等,都會被當作是騷擾野生動物的行為並會觸犯聯邦法例[7]。在本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觀豚守則亦建議市民不要餵飼、接觸和與野生海豚游泳[8],而且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也列明禁止任何人餵飼所有野生動物,包括所有品種的鯨豚動物[9]。

如何友善地觀察野生海豚

了解到那麼多與海豚游泳的害處,相信大家也打消了與海豚共游的念頭吧!如果想在觀賞鯨豚在野外的姿態,你可以參與遵守觀豚守則的觀豚活動!

我們建議:

  • 要是在野外看到非本地的鯨豚時,可以立即致電1823聯絡漁農自然護理署,也可以用電話拍下影片或照片發送給本會。
  • 如果看見市民嘗試餵飼或下水接觸野生動物,請盡量勸喻和阻止他們。
  • 在國外,如果看到與野生海豚游泳的旅遊景點,請拒絕參與。

如果在游泳時突然有鯨魚或海豚主動靠近你,緊記不要接觸、 追逐和餵飼牠們,盡量與動物保持安全距離的情況下,好好享受這個幸運的邂逅吧!

 

參考資料:

[1] Gerrodette, T., and Forcada, J. (2005). Non-recovery of two spotted and spinner dolphin populations in the eastern tropical Pacific Ocean.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291, 1-21.

[2]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23554395

[3] https://www.watoday.com.au/national/western-australia/third-swimmer-in-one-week-injured-by-humpback-whales-while-swimming-off-exmouth-20200807-p55jr1.html

[4] https://www.destinationgoldriver.ca/history/luna/

[5]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8/04/swimming-dolphins-good-idea?utm_campaign=news_weekly_2018-04-27&et_rid=35378759&et_cid=1998037#

[6] Fumagalli, M., Cesario, A., Costa, M., Harraway, J., Notarbartolo di Sciara, G., and Slooten, E. (2018). Behavioural responses of spinner dolphins to human interactions.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5(4), 172044.

[7] https://www.fws.gov/international/laws-treaties-agreements/us-conservation-laws/marine-mammal-protection-act.html

[8]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mar/con_mar_chi/con_mar_chi_chi/con_mar_chi_chi_con_is.html

[9] 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hk/cap170!zh-Hant-HK